欧宝官方网站入口

欧宝官方网站入口 >> 规章制度 >> 正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4-09-16 | 来源:

(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2001年,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和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

  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校要在新师资培养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999、2000年,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200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包括职工)比、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同时,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倾斜政策。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

  12、从1998年起,在全国高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

  13、全国高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从1999年起每年评选百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

  14、高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15、进一步提高高校博士生培养质量,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校工作的博士,连续5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除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选拔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要保证2000年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一流大学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要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于若干所高校和有条件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争取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1、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2、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

  24、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

  2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服务。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   27、要创造条件在高校周围,特别是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8、高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要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29、建立健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包括高校在内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开发活动。尽快组建一批专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允许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11%左右。普通高校生师比提高到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逐步建立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份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

  34、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   35、大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聘任制,加速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促进企业、学校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

  38、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扫盲工作要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脱盲的成效,把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今后3-5年,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或肄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别要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要完善法规建设,充实学校设置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校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不断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励现有学校发挥规模效益。

  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产权必须明晰,国有教育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国有和公有资产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国办发[1998]23号)的精神,从1998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确保足额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支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并对其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3、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争取到2000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改造后的筒子楼作为高校的公寓和周转用房。

  44、进一步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在2000年前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住房建设,以支持利用学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经济适用型”住房,资金不足部分,应多渠道筹措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安居工程”的建设。

  45、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拨款制度,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48、加强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50、高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使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QQ 小黑屋  丨  手机版  丨  Archiver  丨 欧宝官方网站入口

公安备案号:42120202000103 ICP备案: 鄂ICP备19031602号-1

©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18-11-14 16:33 , Processed in 1.025408 second(s), 1 queries , Wincache On.

返回顶部